1870年,全球石油产量仅为80万吨;而到了1900年,这一数字猛增至2000万吨。
这自然得益于内燃机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电力应用和化学工业亦蓬勃发展。彼时,电气化、自动化和大规模生产推动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加速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如福特汽车(NYSE:F)、通用电气(NYSE:GM)、西门子(PINK:SIEGY)、埃克森美孚(NYSE:XOM)等,这些企业也为资本市场创造了一批极具投资价值的优质标的。
到如今,工业时代形成的经济体系、治理体系、产业体系已延续了百年有余。但更多的迭代和创新正在汇聚:全球经济体系正在重构、生产方式正在重组,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路径亦在被颠覆。
2010年,全球数据产量(创建、捕获、复制和消费的数据量,来自意大利研究机构PXR,下同)仅为2ZB(Zettabyte,泽字节);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则增长至120ZB。
若对比工业时代的石油,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在短短13年间的产量增幅,已经远远超过石油大爆发的那30年——人类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演化的重要分水岭已经显现,人类文明正在呼唤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体系、新秩序。
从去年年初起,第一财经就联合各合作伙伴共同开启了数字中国行调研。原以为商业与竞争、模式与突围会是这轮调研的主旋律,但我们从企业领军人、产业观察者口中听到的,更多的却是对变革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憧憬。
鼎捷软件董事长叶子祯如此比喻,数字的钢铁侠时代正逐渐走向变形金刚时代,从仅仅穿上数字的外衣,走向打造以数字为内核的全新结构。
东软集团创始人刘积仁说,在这样一种时刻,“是否已经准备好”成为每个企业的必答题。摸着石头过河是这一阶段的常态,但诸多的未知也在不断激发新的业务增长点。
面对这场巨大的变革,中国政府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战略,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企业全面数智赋能——我们正在以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的方式,科学地参与甚至主导这一轮全球数字经济、社会秩序的重构。
在我们去年研究撰写的《2023数字中国年度报告》中提及了我国数字经济的两个重要趋势:
一是数字化新动能正在逐渐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这也意味着,低价竞争、赢者通吃的竞争方式已经逐渐失效,开放共享、场景深耕、互联互通等手段越来越重要,同时掌握需求侧用户一家独家的模式被打破,产业链专精特新类企业将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二是我国的数字经济创新已逐渐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向基础技术创新。数字时代下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算力等基础设施将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
数字文明的长足发展,将形成全新的经济体系、资源配置模式与价值创造方式——这将是今年数字中国行调研的主要议题之一。
在上述报告里,2023年被定义为数字经济2.0元年,是全面拥抱人工智能的元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公司拔地而起,短短两三年便成长为行业独角兽,坐拥数十亿数百亿估值,广受投资人的青睐。
全球数据和分析解决方案供应商Teradata日前对260家大型跨国企业开展调查,80%企业正在投资AI技术;有三分之一的企业管理层认为,未来36个月内需增加AI相关投入,才能赶上竞争对手。
在我们去年的调研中,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提出了多个问题:在走向数字文明的当下,企业应该思考,只做跟随者、或维持零敲碎打的改良主义是否足够?是否需要改变思维模式,打开全新的竞争格局?
黑云压城与甲光向日从来不是一对互斥的选择题,对于以数字化为高质量发展契机的中国企业而言,小步调整已远远不够,大步前行甚至探索引领才是必选题。
这亦是数字中国行持续将视角锁定在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上市企业的根本原因。
“长多大”和“涨多少”通常是我们评估一家企业的重要指标。诸如数字经济公司如何创造价值?公司数字化转型进程如何?公司在数字经济的布局是否领先?这些问题常常在调研中被提出。但今年我们更想提出的问题是:
一家公司能走多远?
回望工业文明进程,其间的优秀公司生命力大多已超过百年,但经济社会正向数字文明迭代的当下,这个问题会否有不一样的回答?引用一句去年数字中国行调研中受访对象的话:我们需要第三只眼睛,见自己,见当下,见未来。
(作者系第一财经投研中心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