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1996年与2020年的航拍对比图,整体街巷走势依然保存着宋代的模样。”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开展的第17期“读党史·知名城”学习活动中,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赣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赣州市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中心通过网络连线,共同学习党史论述,研讨赣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故事、价值特色和保护工作情况。
赣州有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古城始建于晋,北宋时期构成“一城六街三浮桥、三山五岭八景台”的内部城池景观。如今,赣州仍然保持着宋代“六街”的主要格局,形成“三十六街、七十二巷”的总体格局与地名文化,城市肌理完整。
“一座赣州城,半部宋代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历史。”谈起这些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感受,赣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切实增强珍爱之心、尊崇之心、责任之心,才能让文化遗产焕发光彩、永续发展。
赣州市历来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在2001年就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保护与整治。巷路由水泥路面恢复为鹅卵石和麻条石路面,沿街建筑立面恢复了灰塑门罩、风火山墙等传统风貌,所有架空线路埋地敷设,改建自来水、下水道等地下管线,街区风貌得到了良好改善。“目前,姚衙前、七鲤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作正稳步推进中。”赣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古城墙、古浮桥、郁孤台、八境台……赣州市名胜古迹众多,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王阳明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词。如今,这些诗词化作点点星光,装扮着这座古城。
红衫里街巷通过收集整理在赣南旅居、工作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留下的107首诗词,打造了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红色年代七个主题文化空间。“漫步街区,一步一诗,品味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古城。”赣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除了“诗文街区”红衫里街巷,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该市打造了“天圆地方”巫家巷、“官民义仓”钓鱼台小区等一批具有乡愁记忆的特色街巷与小区。
此外,赣州市还打造了一批传统村落与文化传承、红色教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活化利用示范基地。瑞金市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打造了九堡镇密溪村非遗传习所、九堡镇坝溪村彭杨步兵学校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武阳镇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等一系列传承基地;全南县利用古色古香的雅溪传统村落,发展客家风情乡村游;崇义县上堡传统村落充分利用传统民居发展乡村民宿;赣县区白鹭村、于都县澄江村等村落利用传统建筑建立了村史馆,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进行了展示利用。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普遍耐火等级低、连片布置,一旦发生火灾,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前不久,赣州市七里镇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设计指引通过专家评审会,成为江西省第一个通过专家评审的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设计指引。
该指引创新性地提出五步工作法,即全面现场勘查找问题、初始火灾风险评估提策略、编制消防设计指引定标准、典型场景数值模拟验安全、改造方案反复评估比效果,将有效破解历史文化街区在街区层面存在的消防车道缺乏、防火间距不足、消防救援条件差,在建筑层面存在的难以划分防火分区、疏散条件较差、消防设施缺乏等问题,为消防设计、施工图审查、消防设计审验提供依据。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科学制定、严格落实保护规划,是重中之重。
“为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度,已启动赣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立法调研。”赣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赣州市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保护规划体系,相继出台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赣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等,明确了市、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在历史建筑、革命遗址、客家围屋的保护、管理、修缮、利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具体职责,提出了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
同时,按照“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原则,编制完成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瑞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赣州市盐街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赣州市石板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龙南市下西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各类保护规划十余项,着力解决好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功能提升、环境优化和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
活动尾声,赣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出了名城保护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精心呵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金字招牌,坚持不懈实施名城保护战略,不断提高名城保护意识,让城市留住记忆,让百姓记住乡愁。”